2010年2月1日

提升室內優良空氣品質 光觸媒殺菌空氣清淨機

將此網頁加入【百度收藏】... 加入此網頁到【del.icio.us 書籤】 technorat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當今工商不斷進步,居家環境中沒有優良的好空氣品質,民眾週遭生活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大多國人認為留在室內就可避免空氣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傷害,但根據國外知名醫學單位指出,平時室內空氣污染是室外的八倍。




    目前室內空氣品質嚴重影響國人身體健康,正常人每天自然呼吸次數達二萬二千次,每次呼吸會吸入看不見,數以萬個塵埃微粒,若曝露在惡化的空氣品質中,呼吸道吸入的污染物實難以估計,其中危害健康甚鉅的污染微粒更多是肉眼看不見。自室外帶入的灰塵、細菌、病毒外,約數千種以上物質會污染室內空氣品質,及原本就存在於室內的污染微粒物,其中包括:室內灰塵、廚房油煙、人類掉落的毛髮、家庭寵物的皮屑、纖維類有害物質、室內異味、黴菌、細菌、病毒等。



    節省空調對能源的消耗為一般辦公室或住家,多採氣密式設計,以減少室內外空氣對流,導致室內空氣的污染物不斷累積、增殖、凝結成微粒,其結果是造成細菌及病毒滋生的溫床。若人體長期吸入這些污染物,易造成頭痛、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過敏症,進而成為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的症狀。研究顯示,影印機、室內裝璜、油漆、地毯、甚至使用修正液也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方法為空氣品質專家所提供:1. 控制污染源,室內禁止吸煙,減少動物類的感染疾病;2. 改善通風設施,增加新鮮空氣的循環,稀釋或清除室內空氣污染;3. 使用空氣清淨機,直接清除室內空氣的污染源,並限制污染源濃度再度增高。


室內空氣品質的隱憂 陳重信 2005/10/27 第501期

    台灣新建的辦公場所及住家多是集合式大樓,加上對裝潢建材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及危害健康又不甚了解,因而成了侵蝕健康的隱形殺手。


    台灣新建或已建的封閉型大樓,由於缺乏良好的健康管理及健康建材的選用,加上國人喜好裝潢的習慣,五年或十年以後,不知會有多少人,曾因為在這種封閉型大樓工作過,或住過,因其典型的封閉式的空氣品質而得癌症或氣喘?


    一九九○年初,本人曾參與美國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IAQ)工作小組,憑專業的直覺,加上過去三個月以立法院中興大樓委員辦公室為研究樣本,所得的報告結果,認為台灣封閉型大樓(辦公大樓及民間住宅),是造成國人癌症、氣喘、呼吸道炎等就醫率偏高的幫兇,目前,不但「無法可管」,更連「室內空氣品質的標準規範」都尚未設立,這對幼兒、婦女、老人及病患所造成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及增加整個健保醫療的社會成本。由於缺乏空氣對人體危害的完整認識及危機感,我們對環境造成的威脅,多集中在焚化廢氣等所謂室外空氣污染之議題上,鮮有人花時間關注,充斥各種軟硬體設備之辦公室以及幼兒及婦女在家中室內停留的時間遠超過在室外,真正嚴重的反而不只是二手煙,是那些你不經意、根本不會感受到的各種空氣。其實,我們每天吸進去的空氣並不比馬路上安全!很多的研究報告,室內的空氣品質比室外還糟糕,而你每天至少花上八小時、努力工作的場所,可能正是一點一點侵蝕你健康的元兇。



    一九九○年代初始,美國環保署開始針對其所屬之三棟辦公大樓,進行室內空氣品質檢測,檢測結果出乎意料,而對於熟悉的工作場所竟是如此不安全的錯愕,不僅導致美國環保署員工發動示威抗議,在當時更造就員工戴防毒面具上班的奇觀。然而,因其慘痛的結果,激發美國國內開始注重室內空氣品質,持續發展迄今,美國更針對不同室內環境,完整建置提出適合之室內空氣品質的各項指標。



    台灣地狹人稠,大部分的辦公場所及住家都是集合式大樓,台灣人又特別喜歡裝潢,對裝潢建材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及危害健康又不甚了解,對室內一氧化碳、臭氧、甲醛、二氧化碳、總揮發性有機物質(TVOC)、懸浮微粒、通風換氣效率、細菌及真菌等引發的疾病,只知其害,卻不知其長期累積後的嚴重後果。這次,立法院中興大樓委員辦公室,所測出甲醛濃度過高,其致癌風險高出可接受風險的九百倍,更是全國病態封閉型大樓冰山之一角。


    因此,為了全民的身體健康著想,下列所提幾項工作希望政府能立刻嚴肅面對:

一、環保署會同衛生署,應該盡速完成健康風險評估,提出符合室內空氣品質各項指標。

二、立即修法或立法,針對新建或重修之大樓若不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的各項指標,則不核           發使用執照。

三、嚴加管制不符合健康標準的材料使用及進口。

四、定期由環保單位檢測空氣品質及通風設備空氣交換率。
 

 

2010年1月30日

【環保新聞】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 讓府城擁有好空氣!

    根據統計每人每天約有80~90%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中(包括在住家、辦公室或其他建築物內),室內空氣品質的良窳,將直接影響工作品質及效率,因此室內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應當受到重視。


    近年來室內空氣健康危害的議題逐漸被大家所重視,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來大眾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人們在密閉的居住空間或是辦公空間裏享受空調系統帶來的舒適便利之餘,「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也應運而生。在密閉的建築物內,如果室內通氣量不足時,污染物就容易蓄積而導致室內空氣品質惡化。

    室內空氣品質對於經常在室內的兒童、孕婦、老人和慢性病人更是特別重要。因為兒童身體正在成長中,呼吸量與體重的比例較成年人高50%,再加上兒童有80%以上的時間是生活在室內,因此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WHO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於氣喘的人,全球每年有10萬人,其中有35%為兒童。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於室內空間植栽可有效改善空氣品質,因植物可吸附、吸收空氣中污染氣體,並減少落塵,不僅如此,藉由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調節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氧氣濃度比例,進而提升室內空氣之品質。 常見室內環保植物有常春藤、黃金葛、非洲菊、千年木及非洲菫等植物,其中非洲堇在室內空氣中的滯塵量可高達30mg/cm2,另外,非洲菊對於甲醛之代謝也有相當大的助力,因此為了改善「病態建築症候群」造成的不適狀況,民眾不妨在通風不良的空間、辦公室或教室等場所等擺設綠色植物,不僅美化環境也照顧您的健康。

    為提升府城室內空氣品質,臺南市環保局特訂定「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分級標章制度」,依據場所自主管理的程度的不同給予不同的等級,共分為五等級:一顆星、二顆星、三顆星、四顆星、五顆星,每一星等採累進晉級方式,以五顆星為最佳等級,公共場所設有室內空氣品質專責人員可獲得一顆星;撰寫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計畫書,經本局審核通過者可獲得二顆星;完成專家學者巡檢並進行自主管理計畫修正可獲得三顆星;進行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合格者可獲得四顆星;經檢測合格且完成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值佈告設置,可即時提供民眾獲知該場所之室內空氣品質狀況可獲得五顆星。

    為鼓勵台南市公共場所能有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臺南市環保局特別提供擁有一顆星的公共場所可免費進行室內CO2(二氧化碳)巡檢,而提送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計畫書,經本局審核通過者可獲得二顆星;且本局可免費進行PM10、M2.5、CO2、CO、O3、HCHO、TVOC、溫度、細菌及真菌等項目之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測量,即可擁有符合三顆星,且將榮獲市長公開頒獎,以期民眾能擁有良好室內空氣品質與健康的環境。

 

環保署:氣溫降低,中國大陸沙塵影響空氣品質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226 14:17:00)24日中國大陸華北發生沙塵暴,25日沙塵移動路徑往東影響河北、山東及韓國,26日沙塵影響範圍集中在韓國及日本。受到25日晚上鋒面通過台灣,冷空氣帶來微量沙塵影響空氣品質。環保署表示,26日上午台灣北部地區懸浮微粒(PM10)濃度約在每立方公尺200微克左右,部分測站空氣品質達不良等級,金門及馬祖接近300 微克。




    環保署表示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及沙塵預報模式,此波沙塵主要影響台灣時間:北部為26日白天、南部為傍晚至晚上,東部地區受影響程度較低,預計台灣將於明日脫離此波沙塵影響。環保署呼籲民眾儘量避免從事戶外活動及減少外出,民眾可隨時注意環保署沙塵網頁所公佈的最新沙塵訊息(網址:http://dust.epa.gov.tw)。



訊息來源:環保署

 
 
 

日照減少 中部明顯 嚴重影響空氣品質

2009-12-29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彭群弼


    全球暖化,台灣地區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氣象局百年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台灣南北只有短短的350公里,但南北溫差達到2.8度,不過,觀察等溫線的變化,一百年來等溫線向北移動了約150公里,觀察高山地區的生物生存「臨界高度」部分,百年來也向上移動了約一百公尺。換言之,原本僅能分佈中南部的動植物,甚至病蟲害,因為各地均溫上升,分佈的範圍就會向北移動,但相對而言,溫、寒帶或高海拔地區的生物,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少。此外,台灣地區日照時數也逐年減少,尤其以中部地區最嚴重,每年少了552小時最多,可能是空氣品質不佳所造成。



    全球暖化,台灣地區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氣象局最新發表的台灣地區百年氣候統計顯示:除了海陸溫同步上升之外,攸關動植物分佈區域的「等溫線」也出現大幅度變化!氣象局表示:台灣南北約300公里,最北端的基隆與與南端的墾丁溫差達到2.8度,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1.2度,依照經緯度的變化推算溫度的改變,推估等溫線向北移動了100~150公里。換言之,原本在偏暖的南方生存的動植物,可以向北移動,但相對地,必須在溫寒帶生存的生物,生存空間就會大幅減少!



    例如,以往僅侷限在南部的登革熱病媒蚊,分佈區域就可能向北移動。同樣的,觀察垂直高度的溫度上升趨勢,也有同樣的現象,因此,氣象局推估高山地區生物生存的臨界高度,會向上延伸一百公尺。高海拔地區的動植物生存空間會減少。暖化的現象,也反映在高山地區的低溫天數減少,近五十年來,山區少於10度的天數減少19天,但平地僅少了一天。但溫度超過30度的天數,平地卻增加了28天,特別是離島增加了41天最多,換言之,酷熱的天氣增加。



    雖然天氣變熱,但台灣地區全年日照天數部分,大部分地區都減少,北部每年平均減少了176小時,中部更多,少了552小時,南部417小時,東部少了294小時。(近期內的變化部分:過去十年台北地區的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從1648小時減少為1431小時,足足少了200個小時,台中少了400小時,台南少了460小時,恆春減少量最少,約減少129小時)。觀察季節分佈,冬季及春季減幅較少,夏秋季減幅較大。日照減少,但溫度卻上升,降雨量也沒有增加,顯示可能是受懸浮微粒及空氣污染影響,天空越來越灰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