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空氣淨化器工作原理及種類/空氣清淨機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空氣淨化器通常由電路負離子發生器、微風扇、空氣過濾器等系統組成,其工作原理為:機器內的微風扇(又稱通風機)使室內空氣循環流動,污染的空氣通過機內的空氣過濾器(兩次過濾)後將各種污染物清除或吸附,然後經過裝在出風口的負離子發生器(工作時負離子發生器中的高壓產生直流負高壓),將空氣不斷電離,產生大量負離子,被微風扇送出,形成負離子氣流,達到清潔、淨化空氣的目的,從而為人們提供一個類似大自然中新鮮空氣的「微氣候環境」。




    空氣淨化器一般有台壁式、弔掛式、吸頂式和落地式等類型;按空氣淨化技術則分為:HEPA空氣淨化器、活性炭空氣淨化器、電子空氣淨化器、紫外線空氣淨化器、潔淨室空氣淨化器、負離子空氣淨化器、離子風空氣淨化器、臭氧空氣淨化器等。

空氣淨化器的產生與發展/空氣清淨機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空氣淨化器起源於消防用途,1823年,約翰和查爾斯•迪恩發明了一種新型煙霧防護裝置,可使消防隊員在滅火時避免煙霧侵襲。




    1854年,一個名叫約翰斯•滕豪斯的人在前輩發明的基礎上又取得新進展:通過數次嘗試,他了解到向空氣過濾器中加入木炭可從空氣中過濾出有害和有毒氣體。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開始進行放射性物質研究,他們需要研製出一種方式過濾出所有有害顆粒,以保持空氣清潔,使科學家可以呼吸,於是HEPA過濾器應運而生。在20世紀50、60年代,HEPA過濾器一度非常流行,很受防空洞設計和建設人員歡迎。



    進入20世紀80年代,空氣淨化的重點已經轉向空氣淨化方式,如家庭空氣淨化器。過去的過濾器在去除空氣中的惡臭、有毒化學品和有毒氣體方面非常好,但不能去除黴菌孢子、病毒或細菌,而新的家庭和寫字間用空氣淨化器,不僅能清潔空氣中的有毒氣體,還能淨化空氣,去除空氣中的細菌、病毒、灰塵、花粉、黴菌孢子等。



    現在,空氣淨化器已經有了多種不同的設計製作方式,並且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為人們室內空氣品質的改善帶來顯著效果。而這一切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能淨化室內空氣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空氣淨化器/空氣清淨機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空氣淨化器(又稱「空氣清潔器」、空氣清新機、空氣清淨機),是指能夠濾除或殺滅空氣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氣清潔度的產品,目前以清除室內空氣污染的家用和商用空氣淨化器為主。

2010年2月1日

提升室內優良空氣品質 光觸媒殺菌空氣清淨機

將此網頁加入【百度收藏】... 加入此網頁到【del.icio.us 書籤】 technorati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當今工商不斷進步,居家環境中沒有優良的好空氣品質,民眾週遭生活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大多國人認為留在室內就可避免空氣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傷害,但根據國外知名醫學單位指出,平時室內空氣污染是室外的八倍。




    目前室內空氣品質嚴重影響國人身體健康,正常人每天自然呼吸次數達二萬二千次,每次呼吸會吸入看不見,數以萬個塵埃微粒,若曝露在惡化的空氣品質中,呼吸道吸入的污染物實難以估計,其中危害健康甚鉅的污染微粒更多是肉眼看不見。自室外帶入的灰塵、細菌、病毒外,約數千種以上物質會污染室內空氣品質,及原本就存在於室內的污染微粒物,其中包括:室內灰塵、廚房油煙、人類掉落的毛髮、家庭寵物的皮屑、纖維類有害物質、室內異味、黴菌、細菌、病毒等。



    節省空調對能源的消耗為一般辦公室或住家,多採氣密式設計,以減少室內外空氣對流,導致室內空氣的污染物不斷累積、增殖、凝結成微粒,其結果是造成細菌及病毒滋生的溫床。若人體長期吸入這些污染物,易造成頭痛、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過敏症,進而成為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的症狀。研究顯示,影印機、室內裝璜、油漆、地毯、甚至使用修正液也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方法為空氣品質專家所提供:1. 控制污染源,室內禁止吸煙,減少動物類的感染疾病;2. 改善通風設施,增加新鮮空氣的循環,稀釋或清除室內空氣污染;3. 使用空氣清淨機,直接清除室內空氣的污染源,並限制污染源濃度再度增高。


室內空氣品質的隱憂 陳重信 2005/10/27 第501期

    台灣新建的辦公場所及住家多是集合式大樓,加上對裝潢建材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及危害健康又不甚了解,因而成了侵蝕健康的隱形殺手。


    台灣新建或已建的封閉型大樓,由於缺乏良好的健康管理及健康建材的選用,加上國人喜好裝潢的習慣,五年或十年以後,不知會有多少人,曾因為在這種封閉型大樓工作過,或住過,因其典型的封閉式的空氣品質而得癌症或氣喘?


    一九九○年初,本人曾參與美國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IAQ)工作小組,憑專業的直覺,加上過去三個月以立法院中興大樓委員辦公室為研究樣本,所得的報告結果,認為台灣封閉型大樓(辦公大樓及民間住宅),是造成國人癌症、氣喘、呼吸道炎等就醫率偏高的幫兇,目前,不但「無法可管」,更連「室內空氣品質的標準規範」都尚未設立,這對幼兒、婦女、老人及病患所造成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及增加整個健保醫療的社會成本。由於缺乏空氣對人體危害的完整認識及危機感,我們對環境造成的威脅,多集中在焚化廢氣等所謂室外空氣污染之議題上,鮮有人花時間關注,充斥各種軟硬體設備之辦公室以及幼兒及婦女在家中室內停留的時間遠超過在室外,真正嚴重的反而不只是二手煙,是那些你不經意、根本不會感受到的各種空氣。其實,我們每天吸進去的空氣並不比馬路上安全!很多的研究報告,室內的空氣品質比室外還糟糕,而你每天至少花上八小時、努力工作的場所,可能正是一點一點侵蝕你健康的元兇。



    一九九○年代初始,美國環保署開始針對其所屬之三棟辦公大樓,進行室內空氣品質檢測,檢測結果出乎意料,而對於熟悉的工作場所竟是如此不安全的錯愕,不僅導致美國環保署員工發動示威抗議,在當時更造就員工戴防毒面具上班的奇觀。然而,因其慘痛的結果,激發美國國內開始注重室內空氣品質,持續發展迄今,美國更針對不同室內環境,完整建置提出適合之室內空氣品質的各項指標。



    台灣地狹人稠,大部分的辦公場所及住家都是集合式大樓,台灣人又特別喜歡裝潢,對裝潢建材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及危害健康又不甚了解,對室內一氧化碳、臭氧、甲醛、二氧化碳、總揮發性有機物質(TVOC)、懸浮微粒、通風換氣效率、細菌及真菌等引發的疾病,只知其害,卻不知其長期累積後的嚴重後果。這次,立法院中興大樓委員辦公室,所測出甲醛濃度過高,其致癌風險高出可接受風險的九百倍,更是全國病態封閉型大樓冰山之一角。


    因此,為了全民的身體健康著想,下列所提幾項工作希望政府能立刻嚴肅面對:

一、環保署會同衛生署,應該盡速完成健康風險評估,提出符合室內空氣品質各項指標。

二、立即修法或立法,針對新建或重修之大樓若不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的各項指標,則不核           發使用執照。

三、嚴加管制不符合健康標準的材料使用及進口。

四、定期由環保單位檢測空氣品質及通風設備空氣交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