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環保新聞】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 讓府城擁有好空氣!

    根據統計每人每天約有80~90%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中(包括在住家、辦公室或其他建築物內),室內空氣品質的良窳,將直接影響工作品質及效率,因此室內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應當受到重視。


    近年來室內空氣健康危害的議題逐漸被大家所重視,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來大眾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人們在密閉的居住空間或是辦公空間裏享受空調系統帶來的舒適便利之餘,「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也應運而生。在密閉的建築物內,如果室內通氣量不足時,污染物就容易蓄積而導致室內空氣品質惡化。

    室內空氣品質對於經常在室內的兒童、孕婦、老人和慢性病人更是特別重要。因為兒童身體正在成長中,呼吸量與體重的比例較成年人高50%,再加上兒童有80%以上的時間是生活在室內,因此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WHO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因為室內空氣污染而死於氣喘的人,全球每年有10萬人,其中有35%為兒童。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於室內空間植栽可有效改善空氣品質,因植物可吸附、吸收空氣中污染氣體,並減少落塵,不僅如此,藉由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調節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氧氣濃度比例,進而提升室內空氣之品質。 常見室內環保植物有常春藤、黃金葛、非洲菊、千年木及非洲菫等植物,其中非洲堇在室內空氣中的滯塵量可高達30mg/cm2,另外,非洲菊對於甲醛之代謝也有相當大的助力,因此為了改善「病態建築症候群」造成的不適狀況,民眾不妨在通風不良的空間、辦公室或教室等場所等擺設綠色植物,不僅美化環境也照顧您的健康。

    為提升府城室內空氣品質,臺南市環保局特訂定「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分級標章制度」,依據場所自主管理的程度的不同給予不同的等級,共分為五等級:一顆星、二顆星、三顆星、四顆星、五顆星,每一星等採累進晉級方式,以五顆星為最佳等級,公共場所設有室內空氣品質專責人員可獲得一顆星;撰寫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計畫書,經本局審核通過者可獲得二顆星;完成專家學者巡檢並進行自主管理計畫修正可獲得三顆星;進行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合格者可獲得四顆星;經檢測合格且完成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值佈告設置,可即時提供民眾獲知該場所之室內空氣品質狀況可獲得五顆星。

    為鼓勵台南市公共場所能有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臺南市環保局特別提供擁有一顆星的公共場所可免費進行室內CO2(二氧化碳)巡檢,而提送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計畫書,經本局審核通過者可獲得二顆星;且本局可免費進行PM10、M2.5、CO2、CO、O3、HCHO、TVOC、溫度、細菌及真菌等項目之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測量,即可擁有符合三顆星,且將榮獲市長公開頒獎,以期民眾能擁有良好室內空氣品質與健康的環境。

 

環保署:氣溫降低,中國大陸沙塵影響空氣品質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226 14:17:00)24日中國大陸華北發生沙塵暴,25日沙塵移動路徑往東影響河北、山東及韓國,26日沙塵影響範圍集中在韓國及日本。受到25日晚上鋒面通過台灣,冷空氣帶來微量沙塵影響空氣品質。環保署表示,26日上午台灣北部地區懸浮微粒(PM10)濃度約在每立方公尺200微克左右,部分測站空氣品質達不良等級,金門及馬祖接近300 微克。




    環保署表示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及沙塵預報模式,此波沙塵主要影響台灣時間:北部為26日白天、南部為傍晚至晚上,東部地區受影響程度較低,預計台灣將於明日脫離此波沙塵影響。環保署呼籲民眾儘量避免從事戶外活動及減少外出,民眾可隨時注意環保署沙塵網頁所公佈的最新沙塵訊息(網址:http://dust.epa.gov.tw)。



訊息來源:環保署

 
 
 

日照減少 中部明顯 嚴重影響空氣品質

2009-12-29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彭群弼


    全球暖化,台灣地區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氣象局百年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台灣南北只有短短的350公里,但南北溫差達到2.8度,不過,觀察等溫線的變化,一百年來等溫線向北移動了約150公里,觀察高山地區的生物生存「臨界高度」部分,百年來也向上移動了約一百公尺。換言之,原本僅能分佈中南部的動植物,甚至病蟲害,因為各地均溫上升,分佈的範圍就會向北移動,但相對而言,溫、寒帶或高海拔地區的生物,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少。此外,台灣地區日照時數也逐年減少,尤其以中部地區最嚴重,每年少了552小時最多,可能是空氣品質不佳所造成。



    全球暖化,台灣地區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氣象局最新發表的台灣地區百年氣候統計顯示:除了海陸溫同步上升之外,攸關動植物分佈區域的「等溫線」也出現大幅度變化!氣象局表示:台灣南北約300公里,最北端的基隆與與南端的墾丁溫差達到2.8度,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1.2度,依照經緯度的變化推算溫度的改變,推估等溫線向北移動了100~150公里。換言之,原本在偏暖的南方生存的動植物,可以向北移動,但相對地,必須在溫寒帶生存的生物,生存空間就會大幅減少!



    例如,以往僅侷限在南部的登革熱病媒蚊,分佈區域就可能向北移動。同樣的,觀察垂直高度的溫度上升趨勢,也有同樣的現象,因此,氣象局推估高山地區生物生存的臨界高度,會向上延伸一百公尺。高海拔地區的動植物生存空間會減少。暖化的現象,也反映在高山地區的低溫天數減少,近五十年來,山區少於10度的天數減少19天,但平地僅少了一天。但溫度超過30度的天數,平地卻增加了28天,特別是離島增加了41天最多,換言之,酷熱的天氣增加。



    雖然天氣變熱,但台灣地區全年日照天數部分,大部分地區都減少,北部每年平均減少了176小時,中部更多,少了552小時,南部417小時,東部少了294小時。(近期內的變化部分:過去十年台北地區的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從1648小時減少為1431小時,足足少了200個小時,台中少了400小時,台南少了460小時,恆春減少量最少,約減少129小時)。觀察季節分佈,冬季及春季減幅較少,夏秋季減幅較大。日照減少,但溫度卻上升,降雨量也沒有增加,顯示可能是受懸浮微粒及空氣污染影響,天空越來越灰濛濛。